比方说布塔施礼坐在皇帝的御用坐骑火德星君改上兜圈子,兴奋地大叫,比骑马高兴多了。 当然还有不用划桨就能动的模型船,在湖里开了一圈又一圈。 对这个跟潞王同岁的蒙古小王子,万历皇帝看上去似乎不吝恩宠,大阅当日甚至让他跟潞王一左一右地跟自己一同站在城头上观礼。 也见到大明天子暴跳如雷气急败坏的模样——蒸汽局答应在阅兵前送入京师的三十架火德星君因为形制改变而搁浅。 万历皇帝原本打算在大阅中让这三十台火德星君驮着他的大汉将军登场,偏偏蒸汽局对此有足够的理由,让他无法去惩罚任何人。 蒸汽机升级了,而且是因为皇帝升级的。 原因在于橡胶与轴承,橡胶并非来源于亚洲,亚洲送回来的橡胶树离产胶还差得远,但与陈沐倒是有很大关系,原因在硫化。 硫化后的橡胶耐热性好了许多,陈沐在送回紫禁城的信里提到它的多种应用,比方说耐磨的鞋底、佛朗机炮的气密、各种轮子的外胎还有蒸汽机的活塞部件,但这一开始除了鞋底和轮子,给其他方面都带来灾难。 装上橡胶垫的佛朗机炮打了几次炸了,使用橡胶活塞的蒸汽机用了一段也炸了。 橡胶带来更高性能的同时,原有为漏气设计的炮膛与气缸难以承受更大压力。 轴承则和陈沐关系不大,来源于送回来的达芬奇手稿,尽管达芬奇写的字谁都看不懂,但那些图案陈沐能懂。 带分隔笼的轴承、船用螺旋桨以及自行车的陈沐优化版本被送回来,附带着讲解,给皇帝带来极大的震惊:“欧罗巴,已经有这么神奇的东西了吗?” 其实这些东西欧洲根本没有,有的也只是达芬奇并未付诸行动的设想,但对皇帝来说,他落后了。 这些设想被不愿落后于人的万历皇帝付诸实践。 一声令下,火德星君的前后轮被卸下,包上橡胶胎,前轮还装上了轴承,轴用的是打磨光洁的铸铁小球。 铸铁虽质脆,却总比木头球强。 装上新活塞的蒸汽机在动力上也有更大的进步,它们加在一起,让新式火德星君的速度提升足有百分之三百多,现在潞王再想追上他皇兄,走路已经不行了,必须得走走跑跑。 紫禁城里还跑着一辆北洋全手工自行车,万历骑着可带劲了。 至于湖里的那些一丈大小的战舰模型,统统是蒸汽船,甲板上的船帆是样子货,低下带着螺旋桨,航行速度还不慢。 尽管这些东西有些难以量产、有些则还无法投入使用,可陈沐送回来这些物件确实极大地丰富了皇帝的业余生活。 也让见惯了大漠孤烟的蒙古小王子崇拜这位家住紫禁城的万历小叔叔崇拜的像是神仙。 三娘子在宫里仅仅待了一下午,可小王子布塔施礼哭着闹着要坐大船,干脆被万历下诏留宿了,直至阅兵结束后又过了十几天想妈妈,这才放出宫跟三娘子住了两天。 “其实起初朕想留布塔施礼在京中,是想要跟蒙古下一代顺义王多交往。”万历确实挺喜欢这个憨乎乎的布塔施礼,在三娘子请奏还塞外这天,他对三娘子道:“不过现在,朕是真打算让他留在朕身边。” 三娘子心里对万历这样的心思是了解的,因为她一开始带布塔施礼来,就有这个想法,让儿子在大明为质。 其实在进京路上她就想过,俺答不愿给小儿子太多也能理解,幼子势大对长子绝对是威胁,内乱只会削弱蒙古,但内乱也并非绝对,除非……除非一方绝对强势,才能避免内乱。 她希望绝对强势的一方是她的儿子,而非那个老得都开始掉牙的辛爱黄台吉。 “让他留在陛下身边沐浴天恩,臣固然心中所愿。”三娘子摸着儿子的黑亮长发,眼神中有些发狠,道:“只是分别之际,心中难以释怀,望陛下海涵。” 万历缓缓点头,笑道:“朕看夫人甲骑精锐,便留下十骑吧,照顾小王子生活起居的佣人朕自会为他遴选,有十骑做护卫也该够了,北京离归化城也不远,就八百里路。” “什么时候忠顺夫人想他,朕便加派步骑护送小王子启程返归化城,过三四个月再回来,如何?” 三娘子大喜过望。 喜的不单单是能时常见到儿子,而是皇帝这个提议,意味着布塔施礼并不全是质子,质子是不可能想回去就回去的。 “不过先别急着谢朕,朕还有个忙要你帮呢。” 皇帝今天没穿甲胄,明黄色章纹袍子的袖子背在身后一甩一甩,转头道:“朕打算将国子监扩建,忠顺夫人回去为朕问问蒙古别的部落的王子,还有塞外各个都督同知、指挥使之子,倘若有极其优异的千户之子也行,朕打算让他们进北京读书。” “就先定在二十人吧,如果忠顺夫人的人选过多,那就好好选选,报给兵部左侍郎吴兑——这对朕是有好处的,对草原上的贵族也是件好事。” 三娘子更觉得这对自己是好事,布塔施礼在北京也是要读书的,可能就是在国子监,那么这些部落首领的孩子将会与他一同学习,那么将来等布塔施礼回到草原,这些人也会是他的助力。 “除此之外另一要事,是近来朝中各边官吏多有信报,开市日多,道路多有不善、陆运甚难,因此朕打算在各处互市之地修路铺轨,方便商贾,担心蒙古诸部误会朕之善意,因此先给忠顺夫人通个气。” 万历笑道:“回去还需劳累夫人,代朕告知各部首领。具体路怎么修、长城外修不修,一来需夫人知会各部首领,二来朕派去寻遍的亲信还未回来,过些日子朕传书归化城再议。”第三百六十二章沥青 “你可是回来晚了,王安。” 乾清宫的军事室内,三娘子回去没几日,被万历派去巡阅口市顺带暗查关防的宦官王安便悄悄进了紫禁城。 “朕估摸着你上月就该回来了,可你却跑到北洋去,是不是玩疯了呀?” 盘着腿的皇帝一脸不爽,心里塞满了羡慕,才一脸正经地绷着脸说出两句,便一拍大腿挤眉弄眼地问道:“你这次出去都见到什么好玩的,快给朕统统报来!” “回皇帝爷爷,奴婢不敢,去北洋是看他们的木轨马车,是否真有那么神奇。”王安倒是并不惶恐,走到皇帝身边献出一副手绘的简陋边塞舆图道:“这是奴婢记录的大市、小市地点与距离,近年边塞口市数不胜数,奴婢一趟走下来竟有六十三处。” “这六十三处分大市、小市,供蒙古等四十七部与我贸易,大市主贵,一年开市一次、一次期满一月,是供诸部首领们市马易货;小市只开两三日,各地开市月份不同,但一口之地每月都会有一处开始,小市主贱,供诸部牧民与我互通有无。” “口市如此之多,一年只用上一次,奴婢以为若北洋的木轨马车言过其实,则不必耗费资财修路铺轨,因此特意去看。” 万历缓缓颔首,夸奖道:“你做的很好,那么结果呢,结果如何?” 王安说着用力点了点头,道:“北洋四条并排轨道大率各长十二里,双马拉车,载重为其次,主要是……稳,安全无忧!” “四条轨道并行,两条向东、两条向西,十二里路被分成三段,每段四里,马车载上货一路跑过去不歇,一段路结束马也累了,换马接着走。” “奴婢也问明白了原因,过去用重车走得慢不说,单马车就有二百多斤,再载上货,走土路轮子都陷进土里,根本走不开。如今硬木架在软木枕上,铁轮子嵌进硬木轨上,雨雪都能走得快,就是花费要高。” 王安连说带比划地对万历道:“但咱不缺木料,大东洋的金城县每年能运回上百船木料,那些木方做不成大材,但做这些器具却好的很,何况以东洋军府收入折算的贡物,不必考虑成本。” 万历缓缓颔首,他大致对北洋的木轨马车有些许印象,随口问道:“那他们为何铺长一些呢?” “可长不得,就算用在口市铺上几里地,北洋的叶公都很担心,怕趁没人的时候被百姓军民将枕木、硬木卸去变卖。”王安说着俩手一摊:“官军也总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就在沿途盯着那条路不是?” 万历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他回头看向桌案上摆着的图纸,上面绘制了清晰的路线,由各个口市通向周围的大部落。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青城’归化城,用四通八达的道路连通,成为明军出塞探明未知地形的物资集散地。 对他乃至整个明帝国而言,俺答病重是明军出塞最好的时机,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一旦下一代继承人稳定了,他再想要做出这种举动,哪怕战争只是他最后的手段,但明蒙双方都会把这一切推向战争边缘。 除非他什么都别做。 可什么都别做……那不把朕憋死啦! 如果说在大明腹地修这条这样的路都会被偷走木轨,那出塞去修更得丢了,万历百无聊赖地举起双手把大袖子晃荡下来,像托着什么东西,最终撇撇嘴道:“朕还以为有了了不得的好东西,没想到还会被偷,唉……那还是修土路吧。” 木轨道的优势很明显,平稳、有利于大规模运输,想快就少拉点货、想多拉点货就整体稍慢一点,马车不容易坏在路上。 最关键的是速度可控,出发点将货物送出,多久之后抵达下一个位置换马的时间都是可以准确计算的。 这一点万历非常喜欢。 “陛下,也许将来能不修土路。”王安看着万历失望的表情,斟酌着说道:“北洋还修了沥青路与水泥路,前者走得极为平稳、后者很硬但不怕晒,而且成本低;奴婢听说最好的路,是用水泥做底、沥青上垫,但成本高昂令人望而却步。” “沥青路、水泥路?” 万历抬手挠着下巴长出的小痘痘,皱眉思索:水泥他熟,紫禁城里有几个工事就是用那玩意修的;沥青他也熟,电线外头包的就是这个。 但这俩玩意儿听起来不太像用来修路的呀。 “成本高,有多高?” 万历皇帝翻着眼道:“我成祖皇帝永乐十二年北逐元寇回朝,力排众议从雅安抵拉萨修出一条三千余里的驿路,那时我大明两次北征鞑靼瓦剌、三宝太监下西洋,难道朕比那时还穷么?” “大明从没有任何时候比今日还富,什么成本。”皇帝高高扬着下巴,以不屑的小眼神儿看着王安,端着茶杯清清嗓子,道:“说来让朕听听,修条路,多贵啊?” 王安小心翼翼地等皇帝把茶水喝了、咽下,看上去是生怕皇帝把茶水喷他一身,这才缓慢地说道:“沥青混碎石铺路,北洋修了两丈宽的双向路三里长,耗银两千四百七十两有奇。” “沥青,市价百斤二两五钱银,北洋采买便宜,但算上脚钱也大致是这个价。”王安非常认真地说道:“陛下,大明的确比任何时候都富贵,但任何时候大明都没修过这么贵的路。” 万历瘪着嘴在小脑瓜里快速换算着自己的身家与道路成本,半晌才倒吸一口凉气:“乖乖,朕前年买灯市上的货,花了能修八百里路的钱?” 王安一听这就知道坏了,皇帝爷爷是真打算修这样的路。 要不然他不会在心里算的! 果然,万历下一句就是问道:“那沥青路,值这个价?” “不好说。”王安并未说出万历心中想听到的话,他说:“路两边还要修土路做马道,马在硬路上跑得久了容易伤蹄子,倒是方便步兵与驴骡车,走得慢、路平,北洋修那两条路也并非是为了让兵力快速通过——他们只是想做一种师范道路,中间略高两边略低,边沿用水泥板挡住,下面埋水泥管做成的下水道引到河里去。” “这种东西有什么用?” 万历大为疑惑:“马不能跑,只让车走,还快不起来,修得再平再好看又有什么用。” “马在上面不能久奔,可是陛下,自行车和火德星君能跑啊!” …… 沥青价格出自《工部厂库须知》万历三十七年价格,实际物价或稍有不同。第三百六十三章歪才 正如万历皇帝的大明帝国是新与旧的交替,作为其中‘新’的代表,北洋的这一特征最为明显。 再横跨世界所有大陆的帝国广袤土地上,再没有哪个地方比天津的北洋还要奇怪。 这里冒着令人生畏的黑烟,天空时不时升起一条畅游的巨大怪物、地上一列列军兵穿着简洁而威武的兵服进出训练,排枪声、炮火声与那些吃了煤炭就生气的巨大怪物发出呜呜的轰鸣声混在一起,凑成万历年间极富冲击的时代画卷。 “自行车不好卖啊,叶帅。” 北洋衙门大堂上,徐爵腆着肚子端起茶杯,边吹杯里浮起的花瓣边对叶梦熊抱怨道:“咱本以为这个新奇物件儿能让人多喜欢呢,如今二十辆自行车算是砸手里了,想来也是……老百姓买不起,买得起的哪个不想着不役人的就役于人,又怎会自个儿使力去蹬车子呢。” “好不容易碰上个愿意买的小王爷,来来回回摔了七八次,好不容易骑得舒坦,车链子断了。” 还真别说,看见徐爵这张胖脸挤满了愁苦,叶梦熊的心里就没来由地畅快起来。 要说这是为何? 不知道。 但徐爵所说的消息对他来说其实也不算好消息。 大明的第一辆自行车就是北洋做出来通过徐爵送进紫禁城里那辆,自行车的设计是陈沐从大东洋送回来的,设计上车架是三脚架、横梁上挂着帆布手铳包、后面两边也挂着帆布马鞍袋,知兵的叶梦熊一眼就看出这东西为军事而生的。 制造上也不难,军器局造这些物件基本上是老本行了,无非是把制作铳管的工艺拿来做车架,焊接到一起就行了。 叶梦熊抬手对徐爵道:“正如都督所言,自行车的一切难点,就在链条。” “叶某早与你说过,莫要动这些歪才,全天下都等着北洋拿出新的东西,只有你徐都督是等着北洋拿出新奇物事叫你拿去卖,这东西你卖不开的。” 叶梦熊是循循善诱:“都督与其想把北洋军器研究院的物件卖出去,不如找医科院的李医师给你开几个方子拿去卖,主治阴虚阳疲的滋补药方,肯定比这个好卖。” 徐爵也是有意思,在叶梦熊眼中这徐爵并不缺钱,恰恰相反他在北京城里算得上是广有家产的官员了,毕竟在天子脚下能同时拿得住冯保与张居正两个人的,没几个,他是最有办法的人。 平时也挺正常,来北洋大多是公事公干,有时候帮别人将官做个说客,订购些军器,在朝廷拨划范围里让叶梦熊开个小口子,多拨几杆铳之类的小事,叶梦熊是伸手不打笑脸人,毕竟朝中也需要徐爵帮着说话,从不落他脸面。 有时要些珍奇物件,比方说想要做杆精工鸟铳或手铳拿去送人,也都是自己带着名贵的兽骨、玉料来登记,从没提过什么过分的要求。 唯独这次的自行车,叶梦熊送进紫禁城里那辆几乎是集大明军器三厂之力,花费成本接近五百两才做出一辆,这徐爵登门开口就要二十辆。 五百两成本是个虚数,其实自行车的成本没有这么夸张,但架不住人工。 车架成本很低,只有五根铳管的用料,不论成管、打孔、焊接这些对制作军器的北洋都容易得很,但车链子是南洋卫发佛山铁户,七百多个小铁片与铁轴零件,一户一个做出来的;高强度的钢制链轮是宣府造,剩下的钢辐条等东西则是北洋造。 运送与工时反而是花销最多的。 运送与工时,送进紫禁城里一辆是这么多,徐爵的二十辆,其实也是这么多。 结果到头来自行车还没投入正常使用,叶梦熊就先拿这东西在徐爵身上创收了。 “不,叶公莫要那这话搪塞徐某。”徐爵的表情很奇怪,一点儿都不像在外头丢了人回来找场子的愠怒,他抬手以一种极为较真与少见的强作慧眼如炬状道:“自行车,在将来是一定能卖到几千辆、上万辆的,徐某看准了这个绝不会错。” “如今它成本高,是因大明没有做这种小物件的经验,铸造不好使、锻造费工时,再有新造出的东西,难以可靠。徐某知道,叶公的北洋,前番从徐某身上赚走不少银两吧?” 徐爵嘿嘿笑着,一双眼睛都快要眯成一根线,倒是洒脱:“陈帅不总喜好花些银钱发给旁人,说是鼓励研究,徐某没他那么多钱,可区区一万两——我赔得起。” 叶梦熊心道:这徐胖子对自行车的信心怎么比我这北洋重臣还足呢? “自行车今后确实会造出千辆万辆来,但主要是装备军队,它的速度不比马慢,还不食草料,陈帅在来信中就提到它对行军打仗有极大益处,要叶某尽心鼓励研究。” “但它在市面上……徐都督也说了,这人啊,不役人便役于人,士人、农户,有钱有身份的骑马坐轿,没钱没身份的骑驴赶车,哪有愿意自己使力的。” 叶梦熊轻笑一声,旋即对徐爵道:“不过徐都督效仿大帅的鼓励之举,已初见成效,链条吃不住力便会断掉,北洋已找到原因,是因链条连接处的铸铁销子强度不够断开,我们做了一种机器,把钢片压成圆环,先套在里面,再用铁销固定。” “如此一来强度大增,旗军骑行八十里不坏。” 话音刚落,徐爵便鼓掌道:“你看,这就对了!” “方才叶帅说这车只通行军中,百姓不愿用,徐某却觉得并非如此,铁马之优,在不吃草料,依大帅所言,老了只上点油即可,要么便是补补轮子,那一年能花几个钱?” “诚然,士人坐轿子、武人骑健马,哪怕农户也能骑头牛、骑个驴,但叶帅忽视了国朝聚集在广州府、泉州府、天津卫和宣府的工人啊!” “你便是养头驴子,这牲畜一年还要吃你三千斤草料,工人没地,草料只管采买,不说买牲畜,单就草料一年花销三两多,算上买牲畜的口钱,何况他们大多住宿舍没马厩来养牲畜,一年辛苦到头里,还要拿出仨月工钱去供养驴子,难道工人就哪儿都不得去了?” “倘若这自行车,成本能降至八两甚至五两,能用上两三年,我大明朝如今工人何止十万?且越来越多,叶帅自己算。” 徐爵说着再一拍手,端起茶杯向后微仰轻轻抿了一口,道:“铁马将来能卖多少辆。”第三百六十四章军民 叶梦熊还真没想到徐爵这么一介人情掮客,对自行车这一新奇物事与工人的需求竟能给他带来醍醐灌顶之感。 作为大明帝国极重军事属性的北洋军府重臣,叶梦熊几乎已经和天下脱节很久了,他的天下存在于舆图之上、书信之中,那是跨越海洋的天下,却并非他立足的土地。 他们的工人确实太多了,在北洋的京畿的范围内,在籍各行各业匠工多达六万之众。 巨大的基数下,拥有马匹、牲畜者不足六百,即使在蒙古开启马市这些年,国内尤其黄河以北已不缺马匹。 叶梦熊前些时候还看过申时行正在重修的《明会典》,上面详细记录了马市交易量,每年官市交易浮动在两千至两万七千匹之间,商民的小市、月市买入牛马骡则每年都在两万以上。 更别说还有明成祖朱棣重修的茶马古道川藏线,每年上百万担茶叶卖出去,一直有马流入国内。 传统家庭通常都有牛马骡这些牲畜,尤其是驴与骡子,小农经济根本无需花销采购大量草料。 可对工人来说,养驴甚至去养马,压力可就太大了。 只有月银超过三两的大匠人,才有那份财力,却未必每个都有那份心。 整天忙着上班就够累了,还要操份闲心去照顾个畜生? 工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它可以稍微贵一点,但后续花费要少,且质量过硬容易修理。 在纸上写下这些特点,叶梦熊几乎要认为陈沐的自行车就是为工人创造的了。 自行车这种小玩意不是他这北洋重臣该关心的事,即使是陈沐在书信中提到的军事作用,那也只是研究院的工作,实际上这部分基本已经被北洋的研究员做完了。 就在北洋衙门叶梦熊的桌子上,就有一份对现有铁马的用途报告,非常详细。 文中清晰地告诉叶梦熊要完成这一项工具大批量、低成本制作,未来所需攻克机械与材料学科上的几个难点,及攻克后带来蒸汽机、传送带与机械加工上的长处。 同时也由军事上更加专业的老将军、北洋医科院修养的马芳给出他所需要替代战马的‘铁马’在各项性能上之参数:主要用途为斥候使用、步兵平坦地形快速行军以及运输辎重。 要达到重量六十斤以下、载重二百二十斤、四个时辰行军八十里、连续十五日骑行各部件不损坏、三十日损坏零件能携带在车上及时修理,车与车在停下时能连在一起,且成本限制在十两之内。 和那些南北讲武堂出来没混上军官职务进了北洋的小研究后辈们相比,马芳可太专业了。 叶梦熊甚至可以确定,在马芳第一次见到医科院花园里骑兵晃晃悠悠骑着尚未定型的骑马转悠,他老人家心里就已经给给这东西定下了多种用途。 在马芳的构想中,铁马是一种由穿胸甲戴头盔的步兵担任操控的战车。 车梁要可以固定带铳刺的鸟铳或两支手铳,车架空出来的地方要有配套的帆布包来装水囊、酒囊、弹药筒、掌心雷、地图等琐碎物件,车把前能固定帐布与紫花被卷、车尾的马鞍袋里左右盛放能满足步兵所需口粮。 视目标不同,可混编三成减少辎重的双人铁马、两成携火箭的单骑铁马,既可无畏遇敌追击、亦能下马结阵防守。 即使已经告老,马将军仍然对塞外念念不忘,直言不讳地在报告中写明了意图:装备铁马的部队能不需辎重队出塞十日长驱四百里并返回长城。 四百里这个数字有时毫无意义,但叶梦熊明白马芳的意思——这是大同镇到归化城的距离,也覆盖着明蒙边境板升三百里与各部落最繁荣的牧场聚居地。 这份报告能让他们那些成长在北虏之患的中老年人重燃心中狂热。 安静坐在衙门里的叶梦熊放下烟斗,闭着双眼想象着那样的光景:数支完整编制的大明步兵在没有任何辎重部队支援的情况下,跨着铁马以日行八十里甚至更快的速度出塞,狂风般捣过所有巢穴。 白日里他们用铁马结阵,即使是拖着马刀的骑兵也无法冲破他们用铳刺架起的阵线;夜幕下他们用火箭点燃一片又一片毡帐,让途中一切都化作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