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这股精神力。
苏问心在文海中临摹完“玉不琢”后,又再接再厉,临摹下了“不成器”三字。
“大功告成从明天开始,就可以开始临摹论语了!”
三字经有一千多字,但他传授出去的仅到“幼不学,老何为?”。
再临摹后面的字,已经没有意义了
另外,经过近一个月的蕴酿,知晓并通读了三字经的人,已经达到了三四十人。
都是他学生们口手相传,传授给了他们的兄弟姐妹们。
能给他提供的文气,也水涨船高,达到了两丝。
这便是,一人独享一道文运的好处,越往后面,人数越多只会越加恐怖。
不过,若是之后有文人无意间,发现了这篇文章,并开始临摹,他的文气分成,将会降为八成。
若是文人多了起来,最终会一直降至半成以内。
这还是因为他是首位临摹人,不然只会和普通文人一样,依靠自身实力,与天下所有人分成那95成文运。
又是半个月过去。
期间,苏问心在一次散步的过程中,在路边收养了个孤儿,不过十岁出头,便丧父丧母。
苏问心看他可怜,便把他带回来问心塾,还给他取了一个新名字。
狗剩儿变成了止戈,全名苏止戈。
院内。
苏问心独自将浸泡了半月之久的麻,树皮,竹皮取出。
分别洗净后,切成碎末,让顾清羽捣成泥浆。
院子里,晒板放在抄纸池边上。
那是苏问心特地找来工匠,一起出图纸,专门做出来的造纸工具。
小院里不断传来“哐哐哐”的声音。
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明天就可以开始抄纸晒板了。
苏止戈在一旁拿着竹筒,好奇问道:“问心哥哥,你这是在干吗呀?”
苏问心拍了拍苏止戈的脑袋,笑道:“大人的事情,小孩少打听。”
当天下午。
一则消息,在小镇里沸沸扬扬的传开。
隔壁的小池县,昨晚被临水泽里的水妖袭击,城池已破,现在正有大量难民向锦安城的方向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