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二人正深入商议考成法细节以及如何应对可能问题时,方正化在门外轻声禀报:“皇爷,徐光启、陈子龙、路振飞三位大人已在殿外候旨。”
“来得正好,宣他们进来!正好一同议定这整肃吏治、救国救民的制度。
可以说,崇祯选的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都是些头脑灵活的人。
“三位爱卿,”崇祯开门见山,“国事糜烂至此,朕痛心疾首!旧制臃肿,效率低下,非大刀阔斧革新,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朕与帝师已议定方略:整饬武备,提效政务!其中枢要,在于新设‘军机处’、‘南书阁’,重启‘五军都督府’,并行张江陵之‘考成法’!你们,便是朕为‘南书阁’选拔的肱骨之臣!”
三人闻言,呼吸都不由自主地一窒,尽管已经从方正化的口中得知皇帝要大改,但亲耳听到皇帝如此明确地宣布这套颠覆性的改革方案,尤其是自己将被置于“南书阁”这个风暴中心,冲击力依然巨大。
徐光启眼神凝重,陈子龙年轻的脸庞上闪过一丝兴奋与压力交织的红晕,路振飞则下意识地挺直了脊梁,目光更加透露着兴奋。
崇祯将他们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道:“军机处总揽军国机要,由帝师孙先生领班,满桂、曹文诏参赞,司礼监高起潜负责文书传递。”
他略过孙承宗,目光落在徐光启身上,“而‘南书阁’,朕意由徐卿领班,统筹全局!陈卿精于钱谷,当为朕梳理财税,厘清积弊;路卿熟谙刑名律法,当持法公正,督办考成!稍后詹事府左中允黄景昉亦会入值,负责诏敕文书。”
“南书阁之责,重于泰山!为朕梳理机要、参详政事、草拟诏敕、督办考成——尤其是考成法之推行,乃当前程。”
就在这时,方正化再次轻步进来:“启禀皇爷,詹事府左中允黄景昉奉旨觐见。”
“宣!”
黄景昉步入稍间,他年岁稍长于陈子龙,气质儒雅沉稳,举止从容。
见礼后,崇祯将南书阁之设及其职责,特别是他负责诏敕文书的部分简要说明。黄景昉虽感震惊,但见帝师孙承宗在座,徐光启等已先至,心知此乃皇帝重大决策,当即沉稳领命:
“臣黄景昉,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定当恪尽职守,秉笔直书,不负圣恩。”
崇祯看着眼前这五位核心班底——定海神针的帝师孙承宗、学贯中西的徐光启、锐意财税的陈子龙、刚直刑名的路振飞、稳重典雅的黄景昉。
一股豪情在他胸中激荡,这就是他撬动大明的杠杆!